顶斑棱鳀

Thryssa dussumieri   Cuvier et Valenciennes
   

  25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背鳍I,13;臀鳍34—37;胸鳍11—12;腹鳍7。纵列鳞38—42;横列鳞10。
体长为体高的3.58—3.89倍,为头长的4.04—4.51倍。头长为吻长的5.75—6.66倍,为眼径的4.33—4.8倍,为眼间隔的3.66—4.57倍。
体窄长而侧扁,似梳状。头中等大,前端钝。吻短。眼侧前位。眼间隔略凸。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。口大,口裂向后下方微倾斜。上颌长于下颌。上颌骨延长,向后几乎伸达胸鳍末端,下颌骨长仅为上颌骨长之半。两颌、犁骨、腭骨、翼骨和舌上均有小细齿。鳃盖骨光滑。鳃孔向下延至头腹面的前方。鳃孔大。假鳃不明显。鳃耙长于鳃丝,鳃耙14+16。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12。
体被圆鳞,易脱落。鳞片上有8—12条横沟线,其中间大多数相连。背鳍的前方有一小刺。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腋鳞。腹缘棱鳞15+8—9。无侧线。肛门位于背鳍的下方,靠近臀鳍。
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。臀鳍始于背鳍的后下方,其基部较长。胸鳍向后伸达腹鳍起点,其长约等于自瞳孔中间至鳃盖后缘间距离。腹鳍始于背鳍的前下方,起点距鳃盖后缘较距臀鳍起点近,其末端向后伸至背鳍的下方。尾鳍叉形,其长短于头长。
体背部青绿色。两侧和腹部银白色。头顶后方有鞍状的绿色斑。背鳍和尾鳍为淡黄色,其它各鳍为白色。


大小

背鳍I,13;臀鳍34—37;胸鳍11—12;腹鳍7。纵列鳞38—42;横列鳞10。
体长为体高的3.58—3.89倍,为头长的4.04—4.51倍。头长为吻长的5.75—6.66倍,为眼径的4.33—4.8倍,为眼间隔的3.66—4.57倍。

生境信息

一般体长90—100mm,长者可达140mm。生活于浅海,为小型的食用鱼,产量少。

国外分布

西起印度,东至菲律宾,北至日本的印度-西太平洋海域。
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
测量标本10尾,采自福建东庠,广东汕尾、闸坡、澳头,海南干冲、莺歌海、清澜。体长84—108mm。